共融發展,創新驅動!走進上市企業比亞迪
為助力福田區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幫助轄區企業汲取行業先進管理經驗,增進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8月22日,由深圳市福田產業投資服務有限公司主辦,深圳市福田區企業服務中心支持,深圳福田新一代智慧運營服務有限公司承辦,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協辦的“益企LINK·走進上市企業系列活動第八期(比亞迪專場)”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聚焦比亞迪最新技術與產業實踐,結合企業發展需求,定向邀請數聯天下、眾鑫信創、宏芯宇、宏沛函、云鏑智慧、硬之城、中軟易通等近20家來自集成電路、半導體、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軟件信息服務等領域的企業代表參與,實地了解比亞迪前沿技術應用與業務發展方向,積極拓展合作新機遇。

活動伊始,參會代表走進比亞迪全球總部展廳,通過“場景展示+專業講解”全面感受企業發展歷程與全球產業布局。比亞迪作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及高新技術企業,已構建涵蓋新能源汽車、電池研發、電子與軌道交通的多元產業生態。展廳中,璇璣架構、超級e平臺、第五代DM技術、云輦系統等核心技術模型,以及仰望、海洋系列全系車型,直觀展示了比亞迪在綠色科技與智能出行領域的創新成果,讓參會代表對其行業領先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在活動座談交流環節,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黃小莉對比亞迪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向到場的企業代表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此次“走進上市企業”系列活動的背景。她表示,希望借助本次活動,加強技術、人才與產業生態的深度鏈接,共同打造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圈。此次交流只是起點,期待未來能夠催生一批可落地、可持續的合作項目,為中小企業注入新動能,也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城市創新生態建設貢獻力量。
隨后,比亞迪汽車新技術研究院技術專家陳潔濤分享了“天神之眼”輔助駕駛系統的發展與應用。“天神之眼”以“安全”為核心,緩解駕駛疲勞,減少意外事故。依托比亞迪先進的電子電氣架構和全棧自研能力,提出的整車系統級解決方案。2025年2月10日,全棧自研的天神之眼 C正式發布,也已形成了A、B、C三個平臺的布局,實現全系搭載。“天神之眼”深刻洞察用戶實際使用場景,提供了能夠覆蓋城市、高速、快速路等全場景的行泊一體的輔助駕駛功能,真正做到在危險發生前盡早識別、盡快糾正、精準控制。比亞迪還發布了超越行業的輔助駕駛系統 BAS 3.0+,感知傳感器增加整車近100種傳感信號,執行環節增加了比亞迪獨有的易三方、易四方、云輦等顛覆性技術,控制模型打破傳統執行器的限制,推出了全球獨一無二的易四方泊車輔助、易三方泊車輔助等功能。

此外,比亞迪已在全球率先向用戶承諾:在中國市場,比亞迪對所有天神之眼車輛用戶在泊車輔助場景下的安全及損失全面兜底,此舉既體現了對天神之眼絕對的技術自信,也展示出對消費者負責到底的態度,全方位守護用戶的每一次泊車安全。隨著技術的落地與普適,將基于比亞迪集團全系品牌不同車型的產品定位與用戶需求,推出更具顛覆性、安全性、舒適性的輔助駕駛功能,持續夯實“天神之眼”的領先性。
在自由交流環節,參會代表圍繞企業核心業務與合作前景展開深入探討。其中,深圳眾鑫信創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丹聚焦“國產力量”,分享其在工業軟件集成與鴻蒙生態布局上的突破,助力企業智能制造轉型。云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生態運營總監李躍介紹,公司依托中國聯通與金蝶合資背景,打造數轉綜合服務平臺及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公司持續創新,結合AI等技術能力,推出“小鏑智能體、AI客服”等數字化工具,加速企業數字化進程。深圳市智能制造產業促進會聯席會長喻波表示,協會自2016年成立以來匯聚1500余家會員企業,覆蓋汽車制造全產業鏈,未來將繼續發揮橋梁作用,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
圍繞智能硬件創新及應用場景拓展,深圳硬之城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國內業務負責人陳偉介紹,公司提供從選型到量產的PCBA一站式服務,強調“高品質、快交付”,幫助客戶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成本,并期待在更多場景與產業伙伴合作。深圳數聯天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事業部總經理謝軍則表示,母公司和而泰已在天幕控制、智能座艙等領域與比亞迪合作,未來希望拓展加熱座椅、副駕美容鏡等創新應用。
聚焦智能交互技術,深圳市宏沛函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海亮介紹,公司專注觸控IC及整體解決方案,產品覆蓋家電、工控、醫療、商顯及戶外終端,期待與智能制造、信息技術企業共推產業發展。中企智聯新能源董事長孫鵬提出,希望與比亞迪共同探索便攜化、高效充電解決方案。深圳市有為信息有限公司大區經理方桂添表示,作為比亞迪商用車領域供應商,期待在汽車安全駕駛監控領域展開創新應用。
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協辦單位,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始終致力于為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及科技企業搭建高效對接的橋梁,聚焦人才引進與項目合作,積極促進企業間技術協同與供需對接,推動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與高效轉化。未來,國才中心將持續深化“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助力深圳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構建開放、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體系注入持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