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午夜_日韩综合一区二区_亚洲综合中文_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台湾中文娱乐网

當前位置: 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 特別策劃 才知道 真知

皮特·薩赫遜:創新是推動人類穩步前行的魔法

發布時間:2023-11-01

“作為科學技術領域的院士,我們就像是魔法師,而科技創新則是現代世界的魔法,我們的任務不僅是點燃這團維持創新魔法的火焰,還要將這團火焰傳遞給其他人,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神奇的魔法中。”皮特·薩赫遜(Peter Sachsenmeier)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西安分會場活動中說。

1.jpg

皮特·薩赫遜是德國國家科學院與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院教授,他還是一位工業戰略家、大型系統基建專家,致力于推動教育、研究和產業的融合以及從研究到工業的知識轉移。


傳播創新火焰 推動社會進步

“創新”是皮特在許多會議演講中提過的詞,他認為創新是人的本能,是人發展的基礎,“如果我們想要突破客觀條件的制約,想要生存,就必須創新。”

皮特所講的限制存在于諸多方面,比如政治經濟活動、食物、土壤、水源、環境等。回顧過去,兩個世紀前地球上只有10億人口,如今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了80億。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類對地球的資源消耗也隨之增加,導致地球不堪重負,各種社會環境問題愈發嚴重。“創新對于突破人類生存極限很有必要,我們必須想出新東西來克服生存的限制。”

“創新并不局限于17歲到27歲這一批人,下至3歲孩童,上至99歲老人,人人都可以成為創新者。”皮特認為創新不僅僅是年輕人的事,不滿足于現狀的人都是創新者。他們不僅想充分利用事物,還想以全新的方式去重新思考和架構世界。人類依靠這種與生俱來的創新能力得以繁衍。

“人類自身有一種傾向,就是將以往的經驗按照行事方式進行分類。”如果將這個世界看作都是數據的話,我們在行為處事時,短短一分鐘內就會產生海量數據,我們將根據經驗數據分類來指導進一步行為。創新者面臨的挑戰就是要跳出這種分類,打破固有思維去進行思考。

2.jpg

對于下一次革命性的技術創新,皮特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目前我們所處的時代還稱不上是人工智能時代。”盡管有ChatGPT這樣的智能工具,但它與那種不需要人類提出指令就能做任何事情的人工智能還相去萬里,所以皮特將現在稱為“機電時代”,計算機只是充當著一種電子機械裝置的角色,還未達到智能的程度。

2016年,皮特在《工程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推測,繼“機電時代”之后,人類可能會進入一個愈發依賴人工生物學的時代。在那樣的時代,人類會更加親近自然,也會更加了解自身。皮特大膽設想,以后的手機將會是“植入式手機”,一部能嵌入人體內的真正的智能設備。它將顛覆傳統手機形態,被植入人體的手機無需充電,因為你的身體就是完美的充電器。屆時憑借6G乃至nG網絡的加持,人體會和“手機”設備融為一體,成為萬能人,人人都能即時獲取所有的知識和信息。

3.jpg

皮特感嘆世界瞬息萬變:“我們10年前看到的許多事情,形成了我們對各個行業的固定看法。后來才認識到我們需要關注生命周期、關注經濟的長期發展、循環發展,需要謹慎使用資源,注意碳排放,同時保護自然環境。”他坦言,電動汽車是未來工業4.0時期的一個起點,變革會發生在各個方面,人類將會用新的生產機制來實現數十億人的生產生活愿景。

除了追求前沿科學、進行科技創新外,皮特認為他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向大眾解釋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縮小大眾與科學之間的認知鴻溝。他一直致力于通過科普來消除科學的神秘感,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參與到科技創新中,“如果我們不去解釋其中原因,我們就無法取得長足進步。”


挖掘人才璞玉 促進國際交流

“欲影響他人,先幫助他人”是皮特的座右銘。他12歲便走上講臺從事教育工作,他希望別人稱他為“educator”,而不是“teacher”。因為“educator”在英文中有著榜樣、示范的意思,皮特希望他對學生后輩的影響體現在一言一行的示范上,而不是來源于教師權威式的發號施令。“我一直努力保持謙遜來讓我的教育過程更具吸引力。”平順溫和、允許他人提問、允許他人質疑,是皮特待人接物的一貫作風,與他共事交談,感覺如沐春風。

談及如何吸引和培養高水平的國際人才,皮特講述了自己由剛入牛津大學時懵懂無知的少年,變成現在國際頂尖科研院士的成長經歷。“任何成就實際上是由曾經的一項項小成就隨時間的推移積累而來,如果你只專注于高水平的人才,你就限制了長遠的效力。”他認為應該多給年輕人提供國際交流的機會,這能讓年輕人有機會理解不一樣的人群,走進不一樣的生活,思考不一樣的現象,最終發現一個多元的、豐富的世界。

“我們不僅需要留學回來的人,還需要一些從為期6周的國際夏令營回來的學生、從國外某個地方交流了半個學期回來的人。”持續的交流,能使中國發現更多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挖掘到更多的“人才璞玉”。

國際交流讓皮特形成了一種對比思維,無論去往哪個國度開展工作,他都會主動了解異邦的文化背景、生活風俗,“對比思維能讓我看到他人哪方面更優異或更遜色,以及所做的事情進展。”這種思維也幫助皮特對事物進行更加全面的分析,使他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遠。

在國際交流中,皮特自稱是“垂釣者”,喜歡“釣人”。他很感激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CIEP)讓他結交更多國際朋友,“希望我們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我知道這很難,但是提供建立相互欣賞、彼此理解的友情的渠道是至關重要的。”

4.jpg

通過大會,皮特遇到了很多優秀的人,在互動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認為這種自然而然的交往,比站在臺上的演講更有效。“我以前組織過很多會議,在組織會議時,你自然就會期盼這些事情的出現,你會想同參與者互動。這種互動會比你所做的任何演講都更有力。”

曾經有人說,他們對中國的熱愛是因為中國古老、神秘而又遙遠,萬里山河如此廣博,有太多事物需要去了解、去觀賞、去體驗,他們窮其一生都無法全面了解中國。而皮特恰好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他一直都在尋找一方無垠天地,中國對于他來說是不二之選。


本期嘉賓:皮特·薩赫遜(Peter Sachsenmeier),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工業4.0合作大使,漢口學院副校長、國際創新中心主任,工業戰略家,大型系統基建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