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開放,是人才在世界范圍內良性循環的根本保證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參與,中國的發展也為世界人才提供機遇。”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建國在對話《才知道》欄目組時這樣說。
現在,讓我們跟隨張建國的視角,一同走進人才的世界,探尋中國開展國際人才交流工作背后的故事。
人才讓中國工農業快速騰飛
作為原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可以說是最熟悉中國引進國外智力和國際人才交流工作的人之一。在他看來,這是一段宏大且輝煌的歷史。
張建國說:“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外國人才引進工作。在中國的‘一五’和‘二五’建設時期,有很多外國專家在中國工作,特別是蘇聯專家,幾乎占了外國專家的九成。我們所熟知的南京長江大橋、一汽、東方紅拖拉機等多個項目都是在那個時候建設落成。”
在隨后的日子里,新中國的各項發展都在有計劃地向前推進。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新一輪的人才紅利開始釋放。
他記得,1978年中央作出“引進人才以利四化建設”的重大決定。自此,中國的人才發展路徑開始走上正軌,外國專家紛紛來華,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
“我們現在能夠吃到的紅富士蘋果、京欣一號西瓜,搭乘的高鐵等等,都是中國專家和外國專家共同工作,一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張建國特別強調,“中國的改革開放,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文明成果。這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開放包容,也體現了中國對人才的重視。”
黨的十八大之后,重視引進國外智力和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更是成為我國人才工作的核心之一,人才已經成為我國與全球加速互動的重要紐帶。
創辦世界人才逐夢中國的廣闊舞臺
如果說1978年的改革開放是“東方風來”,那么2001年就可以說得上是“筑巢引鳳”。2001年,在原國家外國專家局的推動下,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正式創辦。自此,我國正式有了面向國際人才交流領域的國家級、國際性盛會。
張建國說,“設立大會的初衷就是想構建一個平臺,以此來告訴中國的企業、科研院所,在哪里能找到外國專家及外國人才。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大會做政策宣傳,比如說國家有哪些引進人才的政策,企業有哪些吸引外國人才的福利等;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大會組織更多外國專家,聯絡更多的外國專家組織。”
如今,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已經走過23個年頭,順利舉辦了二十一屆。每一年,大會都在通過調整主題板塊、拓展對外活動等方式尋求創新與突破,努力為各類用人單位尋覓更多外國專家及人才。
對于近年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所做的工作,張建國給予了高度肯定。他提到,“要讓外交官到中國的科技創新企業走一走,看一看,親自了解中國科技創新的進展,了解我們現在培育科技創新的沃土。我認為通過這種形式,比去做思想工作,去做思政課更加地直接,只有真切的體驗,才能讓更多的外國人看見真正的中國。”
開放的政策吸引世界英才集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重要思想,實施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人才政策,外國人才制度環境更加完善。
當前,如何吸引更多外國人才及專家來華工作?如何推動國際人才良性循環?如何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張建國有著自己的思考。“正如總書記所言,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我們應該以更大的魄力,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鼓勵更多外國專家到中國工作。”
他說:“基于現有的人才政策,未來的人才工作需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第一,國家要有更大的胸懷。要用國際化的手段、國際化的薪酬、國際化的標準讓外國人才愿意到中國來工作;第二,政策要更加開放。除了開放更多崗位,出入境的政策也要更加開放;第三,與外國專家交朋友。各用人單位要吸取原有的優秀經驗,找外國專家交朋友,積極主動去做他們來華的思想工作。”
對于未來,張建國滿懷信心與期待,“我們要積極引進外國高端人才,中國的青年人才不僅要加強學習,更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國際人才之間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有利于創新型產業轉化,也有利于人才創造性的發展。中國的青年人應該牢固樹立文化自信,以中華文化屹立世界之林的眼光,參與到國際人才交流的大勢之中。”
本期嘉賓:張建國,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原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