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戰疫的科技力量

5月19日, 深圳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同深圳發布舉行疫情防控系列新聞發布會,深圳市科創委主任梁永生介紹了科技力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呂建成、邁瑞醫療常務副總裁吳昊、華大集團執行董事朱巖梅、比亞迪總裁辦公室主任李巍等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依托創新產業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深圳力量”“深圳智慧”
深圳依托強大的創新產業支撐,為全省、全國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深圳力量”“深圳智慧”。深圳市科創委主任梁永生在發布會上介紹說,深圳成立由市政府相關部門和科研主體組成的聯合科研攻關組,專職協調和推進解決科研攻關存在的各類問題和需求,并迅速調配2億元財政科技專項資金,在全國率先發布懸賞工作方案。此外,深圳采取多項舉措激勵科技人才擔當作為,解決科研人員后顧之憂。對租用深圳科技行政主管部門持有的政府物業的各類創新主體,一律免除2個月租金,減免租金金額達3443.8萬元。
深圳科技力量體現在多個方面:
第一方面,病原學研究取得積極進展。深圳率先在病患糞便中檢測出病毒陽性,提示糞口傳播可能性;
南方科技大學牽頭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經滅活后的新冠病毒真實形貌,為識別新冠病毒的感染過程及臨床治療研究奠定超微生物學結構基礎;
深圳市三院、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大體肺臟病理變化,為深入了解發病機制和嚴重程度提供依據。
第二方面,檢測診療水平持續提升。華大基因率先研制的快速檢測試劑盒,首批通過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并最早投入使用,已生產試劑盒逾2000萬人份。華大智造兩款高通量樣本制備系統獲藥監局批準上市,已為全球臨床核酸檢測實驗室提供761臺套系統,其中國內138臺套。較早成功分離出新冠肺炎病毒毒株,啟動康復者血清抗體研究,率先推出“深圳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疫苗研發方面,同步開展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的研發,部分疫苗項目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第三方面,發揮創新先發優勢,借助新技術為疫情防控賦能。依托疫情大數據分析系統,對交通、通訊、人口等海量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準確預測來深人流“潮汐”,讓疫情防控更科學、精細、智能、可追溯。
“黃田田”義警機器人、“建國”警用巡邏機器人、“夸父”無人配送車、“太赫茲+紅外”一體化人體安檢測溫系統、智能測溫和定位手環等“黑科技”,紛紛亮相各交通站點檢疫、密集場所測溫、居民生活物資配送等應用場景,成為防疫戰線一支高科技主力軍。

梁永生表示,經過各方面艱苦努力,疫情防控總體態勢積極向好,但要最終降服病毒,科研攻關仍需拿出更多“硬核”成果。面對疫情,深圳將繼續綜合施策,助力各類創新主體健康發展,以更前瞻的眼光、更務實的舉措,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為抗擊疫情貢獻深圳力量。
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落地 超4萬臺呼吸機監護儀馳援海外
疫情期間,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發揮學科交叉、集成創新優勢,不僅17支團隊參與到這場抗疫攻堅戰中,攻關領域涉及大數據防控、藥物篩選、快速檢測、預防消殺等多個方面,還成功聯合牽頭獲批了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發揮工研院優勢、切實助力疫情防控。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呂建成介紹 ,4月28日,深圳先進院、邁瑞醫療、聯影醫療等聯合牽頭建設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落地深圳,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補齊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填補學術與產業鴻溝,著眼解決企業技術瓶頸。這是深圳首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也是我國醫療器械領域唯一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僅疫情期間,創新中心成員單位深圳邁瑞及上海聯影等行業龍頭馳援武漢支援全球,已累計向海外提供超過4萬臺呼吸機、監護儀、CT和移動DR等醫療設備,同時聯動全球專家開展近百場線上研討,與來自118個國家的數萬名醫護共享中國經驗。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呂建成介紹,深圳先進院作為深圳首個科研“國家隊”,充分發揮工研院優勢,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協同醫院、防疫部門、相關企業聯合攻關,產學研各方緊密配合。數字所尹凌團隊聯合李燁團隊,根據疫情的發展情況,分別在疫情早期、限流時期,及復產復工前期利用大數據建模,對輸入性確診病例數、深圳市返程人流、外來輸入風險、復工疫情發展、公共交通出行影響及干預措施效果等進行了模擬與預測,為廣東省及深圳市疾控中心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在疫情回落期,李燁團隊通過可穿戴設備持續監測出院的新冠愈后患者心肺功能相關的體征信息,實現心肺功能監測與評估、睡眠質量分析、康復管理等。團隊已經部署非接觸式心率呼吸記錄儀600余套為武漢和深圳治愈出院的部分新冠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支撐了醫療機構跟蹤管理的業務需求。

提供抗疫“武器” 邁瑞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中國方案全球共享”
“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呼吸機、監護儀、輸注泵、便攜超聲等設備是醫務人員在火線科室使用的最重要的武器。從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到武漢同濟、協和,北京小湯山二期,地壇醫院,再到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定點收治醫院,邁瑞在這些醫院大量裝機,同時捐贈了3300萬醫療設備給武漢的醫院。邁瑞醫療常務副總裁吳昊介紹說,在俄羅斯,邁瑞是俄版火神山醫院的主要設備供應商,為其提供3000多臺設備,包括醫院所需要的所有監護儀、呼吸機、輸液泵,超聲等。自今年三月疫情在海外爆發以來,邁瑞已收到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抗疫設備需求。截至目前,邁瑞向全球發貨了二十幾萬臺設備,其中發往海外的就有超過10萬臺。
除了提供抗疫設備,邁瑞舉行了數十場網絡交流研討會,請國內醫護專家分享實際的經驗給世界各地的醫生。全球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萬醫護人員都在邁瑞的在線分享中獲得非常實用的專業經驗,真正實現了“中國方案 全球共享”。

華大“火眼”實驗室迅速建成 全國完成超過80萬人份核酸檢測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病毒核酸檢測”是臨床確診和患者康復出院的“金標準”,尤為重要。華大集團執行董事朱巖梅介紹,華大憑借20年參與全球傳染病防控的技術積累和經驗,在核酸檢測需求激增之時,集成創新,打造了一套高通量的核酸檢測一體化解決方案——“火眼”實驗室,為新冠疫情應對拉起了一道堅實的科技抗疫防線。
目前,“火眼”實驗室已于武漢、深圳等國內12個城市迅速建成啟用,全國完成超過80萬人份的核酸檢測,日通量最高時達7萬人份。
“火眼”實驗室的核心裝備是華大智造研發的自動化核酸提取儀,以及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目前,試劑盒已陸續獲得了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的相關認證,近日也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應急使用清單(EUL),體現了WHO對產品質量的認可和肯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WHO診斷技術評估合作中心FIND的報告顯示,在檢測限方面,華大的單靶點試劑與雙靶點試劑相比,具有更高靈敏度。在臨床分析性能方面,華大核酸檢測試劑盒在所有國內參評企業中特異性最好。
目前,華大的試劑盒已馳援至160余個國家和地區,國際訂貨量已達到兩千萬人份。此外,由華大、萬科、松禾資本聯合發起的公益組織——猛犸基金會,已向20余個國家和地區捐贈了試劑盒等“火眼”核心設備,為全球疫情防控持續提供了科技援助。

3天出圖紙10天出產品 比亞迪24天轉型成全球最大口罩生產商
在國家防疫任務艱巨的時期,在人民迫切需要口罩的時候,比亞迪公司總裁王傳福提出:“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一個代表,我們應該站出來,動用一切力量援產口罩、消毒凝膠等防疫物資。”依托公司創新的研發能力,和強大的制造實力,比亞迪實現了“3天出圖紙、7天出設備、10天出產品、24天后單日產量達500萬片”,跑出了“深圳速度”,完成了最快、最高效的援產,短短24天就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
在產品品質方面,比亞迪從產品設計、制造工藝和品質管理等多方面狠下功夫,多項口罩品質檢測結果遠遠高于行業標準,使得比亞迪相關型號的口罩能夠快速地通過中國、歐洲、日本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認證和測試。比亞迪總裁辦公室主任李巍介紹說,在口罩供應方面,2月至4月期間,比亞迪自產的最早一批口罩主要捐往了湖北、廣東、湖南、陜西的醫院、交警等抗疫一線。截至目前,比亞迪已累計捐贈口罩超過1000萬只。同時,比亞迪幫助華為、騰訊等大中型企業復工復產,并且以政府援助及“健康包”的形式,發往日本、俄羅斯、匈牙利、新西蘭等50個國家和地區,為當地華人華僑提供急缺的醫療防護。
4月下旬,在國內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口罩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比亞迪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針對國外口罩需求,新增生產專線,供往意大利、日本、塞爾維亞等國家和地區。截至5月10日,比亞迪口罩日產量達五千萬只,且還在以每天100萬~300萬只的速度擴產。預計五月,比亞迪將出口口罩10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