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技合作組織座談會在京召開

2019年12月10日下午,俄羅斯科技合作組織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技術部外國專家服務司副司長徐晧慶、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兵,以及中國科學技術部引進國外智力管理司、國際合作司,中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科技處、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有關人員與來華參加“俄羅斯科技合作組織中國行”的俄羅斯國際科技合作協會、俄羅斯(國際)科學與工程社團聯盟、全俄發明家和創造者協會、俄羅斯(國際)高校畢業生聯合會、俄羅斯科技合作與人才交流中心、希瓦博創新控股集團等6家科技合作組織代表進行座談。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一級巡視員劉永志主持座談會。
座談會上,中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科技處二等秘書張田首先介紹了此次“俄羅斯科技合作組織中國行”簡要情況。他表示,通過9天的參觀考察和座談交流,俄羅斯科技合作組織代表團(以下簡稱代表團)基本了解了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浙江、深圳等省市的科技創新現狀和合作需求,感受到了當地對中俄合作的殷切希望,并且找到了合作的切入點。此次活動基本完成了服務首長機關決策、服務中俄科技創新年布局、服務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以下簡稱大會)的任務。
隨后,俄羅斯國際科技合作協會、俄羅斯(國際)科學與工程社團聯盟、俄羅斯(國際)高校畢業生聯合會等3家科技合作組織代表先后發言,暢談來華訪問交流感受與收獲,并對如何加強中俄科技創新合作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俄羅斯國際科技合作協會主任德米特里·普拉達索夫斯基在發言中表示,此次由中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和中國科技部共同組織的俄羅斯科技合作組織訪華活動路線設計合理、內容豐富、收獲很大,回國之后將積極推動與此行訪問的中國省市開展合作。他同時指出,目前在中俄科技領域還存在如部分俄羅斯企業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存在顧慮;中俄在中小企業合作方面鮮有成功案例可資借鑒;兩國科技界與企業均存在信息不對稱現狀,受到信息不準確、不可靠、不全面的困擾;俄羅斯科技界進入了代際交替期,年青科技工作者大量涌現,中俄科技合作傳統需要在年青一代心中加強等值得注意的問題。對此,俄羅斯國際科技合作協會愿與中方一起,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共同克服困難、消除顧慮,推動中俄兩國的務實合作。
俄羅斯科學與工程社團聯盟副主席、執行主席謝爾蓋·德盧卡聯科在發言中建議,中俄可以在工程技術領域開展諸如共同出版包括術語釋義、技術標準等內容的工程技術手冊(中文版);共同開展設計、研究,確定中俄工程型人才的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使中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多領域的合作。同時他還希望中方能夠積極參與該聯盟擬于2021年第四季度召開的國際會議的策劃和籌備工作;組織中國工程師參加該聯盟組織年度工程師競賽等活動,以加強中俄合作交流。
俄羅斯高校畢業生聯合會高級顧問(前副主席)奧列格·桑科對此行中方務實、深入、細致的工作態度非常滿意,特別是河北省悉心收集整理的對俄項目需求目錄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也提出,由于語言的障礙,雙方交流的很多信息未能準確傳達,建議在將來的合作中,雙方能夠將合作的核心內容翻譯成對方的語言,提前交給對方,這將對隨后的溝通交流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在自由交流環節,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副院長董戈、中國科技部外專司副司長徐晧慶先后發言。
董戈副院長介紹了研究院的基本情況,并與俄方就下一步即將開展的合作進行了交流。徐晧慶副司長在交流中回顧了中俄友誼的悠久歷史,以及科技合作的良好傳統,表示中方始終愿與俄方開展科技創新合作。他指出,中俄科技創新合作應是主動關注對方利益交匯點與關切,尊重對方法律,保護雙方合法權益的共贏合作;應是兩國間,以及與其他各國間的長期合作;應是使專家交流與技術合作相結合,使專家引進與長期的人才培養相結合,使專家機構、高校、企業相結合,使人才、技術、項目、資金、平臺相結合的,旨在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轉化等方面發展的深度合作;應是共同尋找適合兩國情況且有效合作路徑的,并且通過平臺、網絡的建設,實現信息對稱、供需信息互通的創新合作。
座談會最后,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兵進行了總結發言。他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今年6月,兩國元首宣布建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并宣布將科技創新作為新時代兩國首個國家年的主題,這一舉措將中俄科技創新合作提到了歷史的新高度,指明了兩國新時代合作的主要方向。人才合作是所有合作的基礎,人才交流是促進各領域交流的重要手段,已經舉辦了十七屆,以“融全球智力、促創新合作、謀共同發展”為宗旨的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正是為國際科技創新和人才交流搭建的重要平臺。通過大會這個平臺,不僅可以使中俄兩國的交流越來越熱、隔閡越來越少,更可拓展合作渠道,實現中俄之間、與其他各國之間的互利合作,實現共贏。
